原標題:山西三件文物亮相央視《國家寶藏》
12月25日19時,《國家寶藏·展演季》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播出。本期節(jié)目中,來自全國30所參展博物館的館長們齊聚一堂,為觀眾揭開《國家寶藏》文物特展的神秘面紗。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攜3件館藏文物亮相央視《國家寶藏·展演季》文物特展,并重點介紹了“胡人吃餅騎駝俑”。
“胡人吃餅騎駝俑(隋)”是山西博物院館藏文物,其高45.7厘米,由太原市沙溝村斛律徹墓出土。墓葬的主人斛律徹,曾任北齊假黃鉞、使持節(jié)、相國、朔州刺史等官職。該墓葬中,陶俑的數(shù)量很多,有儀仗俑、女侍俑、伎樂騎俑、武士俑等,顯示了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場景。其中,出土的騎駱駝俑有2件,現(xiàn)場亮相的這件非常精美,造型生動。駱駝昂首站立在長方形的托板上,雙峰間墊著毯子,馱著絲絹、皮囊等物品,皮囊上坐著一人,濃濃的眉毛、深目高鼻,頭上戴著圓氈帽。有趣的是他的手里還抓著一個餅,正邊走邊吃著。這件文物的亮點是坐在駱駝上的胡商手里的餅子,原本名為“馕”,是一種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,傳入中國后,被稱為“胡餅”。駱駝被譽為“沙漠之舟”,是最易于在沙漠上行走和運輸?shù)膭游?,駱駝背上所馱的貨物,應該是當時貿易往來中的大宗商品。
山西博物院同時參展的文物“四面佛龕造像塔(北魏)”,下寬40厘米、上寬33厘米、高45厘米。北朝佛教發(fā)展迅速,在不斷本土化與民族化的過程中,北朝佛像從早期多為高鼻深目、薄衣貼體的異族模樣,到中后期逐漸漢化,呈現(xiàn)出秀骨清像、褒衣博帶的“名士”形象。
第三件是“六曲花卉紋金杯(唐)”,通高5.4厘米、口徑7.9厘米、底徑3.5厘米。2004年,由山西省公安機關移交山西博物院。
《國家寶藏·展演季》文物特展主題依水而定,由“源”“流”“匯”3個單元組成,讓匯聚的文物、典籍凝聚成一個整體,來展示中國為世界發(fā)展作出的貢獻。在《國家寶藏·展演季》上,參展的30家博物館館長還帶來從當?shù)刂匾脊胚z址中采集到的“厚土立方”,現(xiàn)場齊心共建“何以中國”裝置作品,啟動特展。目前,所有創(chuàng)演作品均已導入故宮文華殿展廳,將和眾多文物一起,呈現(xiàn)多元維度的創(chuàng)新特展。(記者孟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