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第产在线精品亚洲区,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,久久久三区二区A一片,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

晉中大同呂梁
山西頻道
首頁 要聞 政情 產(chǎn)經(jīng) 醫(yī)衛(wèi) 房產(chǎn)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
晉中·砥礪奮進的五年呂梁大同
山西頻道 > 正文

古璽方寸地 千年雁門關(guān) ——唐中期“雁門郡之印”考略

2022年05月03日 16:57:13 來源: 新華網(wǎng)

三關(guān)沖要無雙地,

九塞尊崇第一關(guān)。

  這是雁門關(guān)北門嵌鑲的磚刻對聯(lián)。上聯(lián)三關(guān)指雁門關(guān)、寧武關(guān)、偏頭關(guān),為長城外三關(guān)。下聯(lián)指“天下九塞,雁門為首”。雁門雄關(guān),北依雁北高原,南屏忻定盆地,群峰挺拔,依山傍險,是古代中原農(nóng)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天塹,歷代鎮(zhèn)守邊關(guān)的咽喉,千古兵家征戰(zhàn)之地,也是歷代為無數(shù)文人墨客吟詠題頌的神往之地。

  一座雁門關(guān),半部華夏史,可見雁門關(guān)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厚度?!堆汩T關(guān)志》載:“勾注山,古稱陘嶺。嶺西為西陘關(guān),嶺東為東陘關(guān),兩關(guān)石頭邊墻聯(lián)為一體,歷代珠聯(lián)璧合互為倚防。雁門關(guān)明代前址西陘關(guān),東陘關(guān)倚防;明代后址東陘關(guān),西陘關(guān)倚防”。由此可見,雁門關(guān)的關(guān)城在明代是有變化的。古雁門關(guān)北口為白草口,南口為太和嶺口。明代以來雁門關(guān)北口遷為廣武口了。雁門關(guān)東西兩翼分別延伸至繁峙、原平。雁門關(guān)整體布防概括為“兩關(guān)四口十八隘”,古代在這設隘口十八座。雁門關(guān)作為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戰(zhàn)爭最為頻繁,知名度最高,影響面最廣的古關(guān)隘之一,被譽為中華第一關(guān)。

  雁門向北,就進入塞北的大漠了。雁門關(guān)的歷史,最早要追溯到戰(zhàn)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在此與匈奴作戰(zhàn)。漢朝名將李廣、衛(wèi)青、霍去病都曾經(jīng)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戰(zhàn)。李廣就曾任過雁門太守。宋遼之戰(zhàn),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,雁門關(guān)就是宋與遼對峙的主戰(zhàn)場,現(xiàn)在景區(qū)內(nèi)還立有楊六郎的塑像。據(jù)傳雁門關(guān)北口白草口原名敗草口,就緣于楊業(yè)兵敗此地絕食而亡。宋夏之戰(zhàn),時任并州通判的司馬光經(jīng)此視察麟州屈野河西邊防??谷諔?zhàn)爭中,我黨領(lǐng)導的八路軍在此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,取得著名的雁門關(guān)大捷。而以雁門為名的雁門郡,也歷經(jīng)秦、漢、隋、唐,前后多次改復置廢,至唐肅宗乾元三年,前后共一千多年。雁門關(guān)因其獨特的軍事地理要沖和奇異的山河風貌,歷來為文人騷客所詠誦。詩仙李白云“昔別雁門關(guān),今戍龍庭前。驚沙亂海日,飛雪迷胡天”,把雁門關(guān)平川走沙、胡天飛雪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栩栩如生。

  中唐魏博節(jié)度使田承嗣就出身雁門田氏,系唐朝中期將領(lǐng)、軍閥、藩鎮(zhèn),安東副都護田守義之子。史載田承嗣驍勇善戰(zhàn),跟隨平盧節(jié)度使安祿山,屢立軍功,遷左武衛(wèi)將軍,率軍攻陷洛陽。安史之亂平定后,歸降朝廷,拜魏博節(jié)度使。而后田承嗣割據(jù)一方,不聽朝令,魏博鎮(zhèn)儼若獨立王國。唐代宗實行姑息之政,用心籠絡,下嫁永樂公主,授予檢校左仆射、同平章事、封雁門郡王。漢書名碑《鮮于璜碑》主要敘述鮮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歷。鮮于璜初舉上郡孝廉后,曾為度遼右部司馬、贛榆令、太尉西曹、安邊節(jié)使等,終官雁門太守。他為官乏善可陳,過世后卻為現(xiàn)代書法愛好者留下一套名碑,也不失為一個美談。

  今天,我們有幸讓藏友從日本回購的“雁門郡之印”重見天日。這是書法、金石史上的一大幸事。那么,這方官印是什么年代的呢?這方古印背后有什么鮮為人知的故事呢?

  “雁門郡之印”為銅質(zhì)、鼻鈕,方形,縱5.5厘米橫5.5厘米,通高4.3厘米,重261.6克。印背鐫刻“雁門郡之印”五字,為楷書款。從印面印文風格和鼻鈕的形式來判斷,當為唐朝的中期的雁門郡官印。

  雁門設郡,要追溯到公元前300年。《史記·匈奴傳》記載:“趙武靈王二十六年(前300年),亦變俗胡服,習騎射,北破林胡、樓煩。筑長城,自代并陰山下,至高闕為塞,而置云中、雁門、代郡。”唐朝于天寶初年設雁門郡?!杜f唐書》卷三十九記載,“代謝中都督府,隋為雁門郡,武德元年置代州總管,管代、忻、蔚三州。代州管雁門、繁疇、崞、五臺四縣……天寶元年改雁門郡,依舊為都督府,復為代州……?!碧瞥▏?,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改雁門郡為代州。天寶初年(公元742年)復置雁門郡,至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又改為代州。由此推斷,唐朝雁門郡建置存續(xù)為公元742年至公元758年之間,前后共16年。所以,該印當為唐中天寶至乾元年間的雁門郡官印,其“年齡”應該有1360多歲了!

  對于印章的研究,從元明文人印初興以來,至明清時期,印學流派紛呈,而近代更是景象繁榮,名派林立。秦漢印無疑是人們關(guān)注的熱點,他們高舉“印宗秦漢”的大旗,一時使得除秦漢以外的印章備受冷落。盡管浙派鼻祖丁敬提出了“早知唐宋元朝妙,何曾墨守漢家文”的口號,但追隨者卻也寥寥可數(shù)。直到晚清瞿中容《集古官印考證》首倡隋唐官印考釋研究之先河,繼而民國金石學家羅振玉大力搜求輯其印文成《隋唐以來官印集存》一書。該書共收官印225枚,其中隋唐官印25枚,成為研究隋唐以后歷代官印的必備書目。上世紀七十年代羅福頤所著《古璽印概論》,從古印書體、名稱、鈕制、材質(zhì)、類別到古印的由來、古印時代、用印遺跡、印文排列方式等諸方面做了全位的研究。其中對隋唐官印從印文、形制方面詳細并舉例說明,歸納精準的鑒別要點。當代孫慰祖先生所著《隋唐官印研究》一書,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全面、最系統(tǒng)、最具權(quán)威性研究隋唐官印的專著。該書總結(jié)前人隋唐官印研究成果,廣泛羅列新近發(fā)現(xiàn)文獻資料,通過由官而私,由內(nèi)而外,由前而后,由實物到文獻的多層面考究,對隋官唐印分期考釋,其體制的形成,材質(zhì)制作工藝均有系統(tǒng)的研究。這些研究成果為鑒定隋唐官印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參考和系統(tǒng)的指導,同時也豐富了金石學、書法篆刻學、考古學的學術(shù)內(nèi)容。據(jù)孫慰祖《隋唐官印研究》介紹,目前發(fā)現(xiàn)的隋唐官印僅三十余方,其中大多數(shù)僅僅只見印文??芍逄乒儆》浅O∫姡瑢W術(shù)研究也滯后秦漢印。但通過幾代學者篳路藍縷,使中國印史這一薄弱地帶逐漸呈現(xiàn)出比較清晰的輪廓。所有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我們今天來考略“雁門郡之印”,從學術(shù)上提供了極大的幫助。

  “雁門郡之印”印文釋讀

  “雁門郡之印”印面五字,分作兩行排列,第一行“雁門”兩字,第二行“郡之印”三字。印文為小篆陽文,邊框粗細與印文相同。印文結(jié)體嚴謹,線條屈曲盤繞,筆畫圓潤,篆法婉約秀美,線條流暢自然。章法上,根據(jù)字的筆畫簡繁藝術(shù)性地做伸縮挪移處理,匠心獨具?!把恪弊止P畫多,占用空間大,“之印”筆畫少占用空間小。為追求印文布局上整體的勻稱,筆畫最少的“之”字,通過盤曲筆畫的形式使印面平衡。這種屈曲處理既不突兀,也與其他字十分協(xié)調(diào),畫面也更加美觀。比較“之印”二字的篆法官形,風格在唐官印大多比較接近。再看印文與細邊框的搭接連接安排得也極為精妙。印文與邊框三向均是有筆畫搭連,雁門右邊全空無任何筆畫搭連,可見篆印者安排無程式化的匠氣,其余三向邊框均有三筆與邊框相連,這樣順勢而為,順“印”自然,珠聯(lián)璧合?!伴T”字的大塊留白和“門”字上部中間橫畫斜插可謂點睛之筆,使嚴謹端莊的印面增添了無限生動活潑的美感,仿佛兩柄神劍化作門栓,緊緊鎖住雁門雄關(guān)。

  "雁"和"鴈",古代通常混用。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里解釋,雁者,鳥也,從隹從人,廠聲,讀若鴈。雁字形聲兼會意,雁是一種鳥,隹,人(亻)表意,廠(an)表讀音。甲骨文隹的字形也和鳥的字形非常接近。可見"鳥"和"隹"在造字時時?;Q,比如雞的繁體字"鷄"也可以寫作"雞"。因為大雁在遷飛中根據(jù)空氣動力學原理,是按人字或一字有序排列行進的,所以在古漢語古詩詞中,“雁序”又表示兄弟之秩。而每年大雁南飛都是定期的,從白露開始,到寒露結(jié)束,仿佛佳人守約一般。所以,古人又多以鴻雁來比喻愛情,如“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”。

  據(jù)研究,唐朝銅官印制作方式大致可分為焊接法和整體鑄造法。整體鑄造法印風,能于渾厚蒼茫中見精微,流動中見遲澀樸茂,有水墨淋漓之趣。焊接法官印又稱“蟠條印”,是先鑄好印體,印面內(nèi)凹成腔,再根據(jù)文字造型蟠繞焊接在印腔內(nèi)而成,其特點線條便于操控,雅潔勁挺。二者呈現(xiàn)的印面效果最明顯的區(qū)別是筆畫相交處的銜接形態(tài)。焊鑄法筆畫相交處大多會出現(xiàn)分離的狀態(tài),有的甚至出現(xiàn)位置的偏移,如"金山縣印、武夷縣?。⒌?。整體鑄造法由于鑄造工藝的原因,筆畫交接處銜接點明顯粗大于筆畫,且內(nèi)夾角邊緣均有明顯的內(nèi)弧線,給人的視覺效果非常牢固,整體印面熔為一體,如"萬年縣?。?。"雁門郡之印"筆畫交接處銜接點飽滿,較筆畫更加粗壯結(jié)實,故此制作工藝當為非常典型的整體鑄造。

  唐代由于經(jīng)濟社會的高度繁榮,其各種藝術(shù)也達到了一個巔峰昌盛時代,詩歌、繪畫、書法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。篆書這一古老的書體在唐代出現(xiàn)了新的繁榮景象,是在漢魏以后出現(xiàn)的篆書發(fā)展高峰,書法史稱之為“篆書中興”。代表書家有:李陽冰、衛(wèi)包、唐元度等。唐代“篆書中興”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得益于唐承隋制,科舉取士,國子監(jiān)專設書學為品學之一,立博士為教。當時既要學習古今不同的字體,也要明了字體的源流正變。正是這種嚴格的訓練,結(jié)束了北朝以來文字混亂的局面,開始了唐人尚法的風氣,也使人們對篆書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。此后,朝廷還專設校書郎一重要職位,擔綱者都是飽學之士。據(jù)《大唐六典》載:“時有校書郎正字之官,其職責是掌管典籍???,文字刊正工作,??淼臅灿形宸N字體,第一是古文,已廢棄;第二種是大篆,只在刊載石經(jīng)使用;第三種是小篆,用于印璽,幡碣;第四是八分,用于石碣,碑碣;第五是隸書(指當時通行的楷收),用于典籍、表奏,公私文疏。”于是便形成了唐初至唐中這一時期所謂的篆書中興。篆書名家有成就的都是小篆,《唐六典》明確入印采用小篆,這樣名家的書風自然影響了當時官印私印文的風格。

  有研究者認為,隋唐官印的區(qū)別之一在于“之印”與“印”之不同。唐代官印與隋代官印關(guān)于辭例有無“之”字的區(qū)別,羅福頤先生的認為,唐代官印多有“之”字,不用“之”字者多半為隋印。但在長安大明宮遺址出土中晚唐封泥中發(fā)現(xiàn)有加“之”字的,也有無“之”字的。羅福頤的觀點就要辯證地來看了。從僅存數(shù)例隋官印中確未見“之”字,有加“之”字可以認定為唐代官印的觀點還是要仔細考究、認真商榷的。孫慰祖先生在《隋唐官印研究》里提出保守的觀點:“左側(cè)‘縣之印’三字風格一致,唐代官印是統(tǒng)一制作,還是有本所依,還需史料進一步證實,而且此類現(xiàn)象在中唐較為常見?!惫P者以為從《唐六典》明確入印采用小篆這一要求,從邏輯推理對于最能代表執(zhí)政權(quán)威的信物的文字應該是統(tǒng)一。既然外形形制,尺寸大小,印文辭例有統(tǒng)一的定制,印文更應該統(tǒng)一。也就是說帶“之”的肯定唐朝的,不帶“之”未必是唐朝的。

  “雁門郡之印”形制和背款的考究

  為了將隋唐官印從形制上與其它官印中區(qū)別出來,羅福頤先生通過對故宮舊藏幾方的隋唐官印研究,歸納出隋唐官印的基本特征:一是加大了的鼻鈕,二是有些有背款有印文鑄出、印文篆書。隋唐官印的區(qū)別在于,隋印印鈕“明顯保留著漢晉鼻鈕形式,鈕頂呈半圓形,鼻厚而寬,孔穿較小,也是半圓形,整個外形完全是漢晉鼻鈕的放大。”而“唐代官印的鈕制與此有較大的差別,鈕變高、薄、窄,孔穿隨之變長,向后發(fā)展經(jīng)五代至宋,逐漸形成橛鈕,則完全失去鼻鈕的形態(tài)?!庇纱耍瑵h晉隋唐官印印鈕的變化脈落已非常清晰:隋朝鼻鈕加大,至唐朝早朝印鈕變高變細,而到了五代宋變鼻鈕為橛鈕。官印制度的變化,學界關(guān)注的大多是印面的大小。隋唐官印的尺寸的增大,一般在5-6厘米之間。據(jù)孫慰祖先生研究唐官印印面平均尺寸為5.5厘米左右,“雁門郡之印”尺寸為5.4厘米,符合唐印官制。現(xiàn)就故宮博物院藏“中書省之印”與“雁門郡之印”背款做一比較,中書省之印可謂是公認的中唐官印標準器。其印面尺寸為5.7*5.6厘米,“雁門郡之印”尺寸為5.5*5.5厘米。二印尺寸相差無幾,形制基本一致。

  隋唐官印的鼻鈕有一個從粗大到高細的變化,鼻鈕也標注出具體尺寸。根據(jù)孫慰祖先生《隋唐官印研究》中隋官印和唐官印中的標注的通高數(shù)據(jù)計算,隋印平均通高3.25厘米,唐官印平均通高4.21厘米左右?!把汩T郡之印”鼻鈕與之比較,“雁門郡之印”通高為4.3厘米,略高于唐官印平均值。由此可見,“雁門郡之印”鈕的高度、厚薄、寬、窄,孔穿的長度完全符號唐中期官印的形制。

  焊鑄法“金山縣印”

  整體鑄造法“雁門郡之印”

  我們仔細觀察這方印的鼻鈕會發(fā)現(xiàn),鼻鈕的繩口隱隱約約能看出有磨損的痕跡。這說明鼻鈕不僅是方便蓋印時把握力度,同時可以看出,當時的官吏為了使用和攜帶方便,確實是用繩子拴系著鼻鈕的,類似當今時髦女孩的手機鏈。用放大鏡還可以看到鼻鈕繩孔內(nèi)側(cè),沉淀著微量的泥沙,已經(jīng)和銹斑銹蝕融合在一起了。

  隋唐官印除了印面尺寸、鈕制、印文用印制度方面不同隋唐之前以外,還有一個顯著標識,就是官印在制作過程中出現(xiàn)的背款。秦漢時代,官印基本不署款。這也是后來文人篆刻款識的濫觴,隋唐官印背款大多鑿刻,內(nèi)容大多為印面釋文和制作、頒發(fā)印章年月的文字。諸如隋“廣納府印”印背上鐫有“開皇十六年十月一日適”,唐中書省之印、武夷縣之印、平琴謝之印均有釋文背款。這些背款文字有的鑿刻一行,有的分兩行,大多為楷書。學界對背款問題有兩種說法,一種為釋文加年款的定為隋代,一種為單有印面釋文的定為唐代。但從現(xiàn)有資料來看唐代官印未發(fā)現(xiàn)有年款的,隋代官印也有無款的。格式上有做一排鑿刻的,也有做兩排鑿刻的。故宮博物院藏“中書省之印”背款分兩排鑿刻“中書省”三字已剝泐不清,“之印”兩字清晰可見,與“雁門郡之印”背款“之印”比對,字體風格大小及鑿刻的位置如出一人之手。不知當時是否是官方嚴格要求的定制,但從多件唐官印中發(fā)現(xiàn)此背款至少也可以認為是當時的制作習尚,或許也是約定俗成。

  “雁門郡之印”皮殼及銹色

  唐代百官“皆用銅印”,是一種明確的制度。銅印由于長期埋藏于地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,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酸化腐蝕及氧化銹蝕。因此,銅印的銹斑是由內(nèi)向外一層一層長出來的。細觀“雁門郡之印”貼骨銹堅固細密,紅斑綠銹層次分明,貼骨處黑銹,黑銹之上為紅銹,再之上呈綠銹,綠銹有明顯的結(jié)晶斑。在一百倍放大鏡觀察銹色綠、藍銹色很有魅力,它給本有著滄桑之美的銅印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,從皮殼包漿來看當是新中國成立前出土,其坑口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。南方的坑口紅綠銹居多。這種紅斑綠銹層次分明,由黑而紅,由紅而綠,銹而結(jié)晶,當屬北方的坑口。唐代官印能保存如此完整的品相非常難得。

  結(jié)合存世的公私館藏隋唐官印進行比勘,“雁門郡之印”印面印文風格,形制特征,結(jié)合背款和銹色,都完全符合唐中朝官印特征。使用時間約為中唐天寶(公元742)至乾元(公元758)年代。唐朝官印由禮部掌管,從印的頒授、鑄造、置印、改鑄到廢印繳銷都有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。據(jù)宋人宋敏求《春明退朝錄》記載,規(guī)定作廢或不用的官印要上繳,一律交禮部員外郎,先在廳前的大石上碎其字,然后再銷廢。因此,唐代官印傳世非常稀少。

  匹馬向何處,北游殊未還

  寒云帶飛雪,日暮雁門關(guān)

  一路傍汾水,數(shù)州看晉山

  知君喜初服,只愛此身閑

  如今的雁門關(guān)已不是蒼涼的邊塞,中唐的雁門郡也離我們遠去了一千多年。安史之亂,田承嗣反復降唐又叛唐,這枚雁門郡之印回放了一千多年前那次盛世的戰(zhàn)亂。仔細把玩這方斑駁銹跡的“雁門郡之印”,我們仿佛聽到那遠古的勾注山下金戈鐵馬中的千年廝殺聲,仿佛聽到了王昭君“漢恩自淺胡恩深”的不盡哀怨,仿佛聽到了范文正公“衡陽雁去無留意”的淺淺低吟,仿佛聽到了楊業(yè)慷慨赴死、絕食而亡的無奈悲嘆……往昔不可追,遠去了鼓角爭鳴,暗淡了萬光劍影,唯這方雁門郡之印還在提醒我們,和平來之不易,發(fā)展更須努力。(玉平 半鐵)

[編輯: 吳銀冰 ]
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617942
<tfoot id="0yy82"></tfoot>
<tfoot id="0yy82"><dd id="0yy82"></dd></tfoot>
  • <nav id="0yy82"></nav>
  • <sup id="0yy82"></sup><tfoot id="0yy82"><dd id="0yy82"></dd></tfoot>
  • <noscript id="0yy82"></noscript>
    <tfoot id="0yy82"><noscript id="0yy82"></noscript></tfoot><nav id="0yy82"><cite id="0yy82"></cite></nav>
    <small id="0yy82"></small>
  • <tr id="0yy82"></tr>
    <sup id="0yy82"><code id="0yy82"></code></sup>